江高蒲氏:南宋少数民族,汉化成蒲姓 | 江高镇民间故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广州白云发布 Author 陈若兰 石建华
江高镇民间故事南宋“蒙古色目人”汉化成江高蒲姓
“蒲姓,讳玛法阿,号鲁尼氏,
南宋时蒙古色目人也。”
南海甘蕉蒲姓族谱的这段记载,
解开了江高镇杨山村蒲姓的来源。
南海甘蕉蒲姓与江高蒲姓同根同源。
目前,
江高镇蒲姓已经完全汉化,
融入当地居民生活……
南宋时期,一支西域回纥人全族迁入山东,先后在宋代担任地方官而入粤,随子孙繁衍,其中一房定居巴江河畔的小村庄——江高镇杨山村蒲村经济社,躬耕田园。如今,这支蒲姓少数民族后裔已完全融入当地的生活。
祖先是南宋时期的少数民族
由于相关记载的缺失,关于蒲姓的来源,村内的老人并不清晰。蒲氏后人拿出了同族新修的族谱《南海甘蕉蒲姓族谱》。据蒲氏后人说,“四清”的时候,村里的族谱被烧毁。后来,他们在有着血脉关系的佛山南海里水镇甘蕉村族谱中才找到了姓氏的来源。
这本族谱虽然记载的是南海里水镇甘蕉村蒲氏一族,但关于蒲氏一族到广东前的记载是一样的。南海甘蕉蒲姓旧谱记载:“蒲氏原为西域回纥人,考西域即蒙古地,唐宋称为回纥,又约回鹘。”又《尚友录》载:“蒲姓角音河东郡,先世居湖上,湖忽生蒲三丈,因以为姓。”蒲氏后人解释说,关于江高蒲村蒲氏的由来,现在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的祖先是南宋时期的少数民族。南宋嘉定年间,有一支回纥蒲姓族人,因仰慕孔子的儒家学说,而全族迁入山东,字号为鲁尼氏,表示对孔子的敬仰,从此蒙古族蒲姓就在中原定居下来。来到中原后,蒲姓族人与汉人杂居,易汉服,学汉俗,读孔孟之书,参加科举考试,屡屡及第,蒲氏的第二代至第七代相继为宋代的地方官。从新修的族谱可以看到,在宋代时,蒲氏一族就已经以汉族人的取名方式取名。
栖息巴江河边融入当地生活
站在蒲氏宗祠门前,望着从宗祠门前流淌而过的巴江河水,蒲氏后人说,虽然关于蒲氏何时在江高定居已无人知晓,但是听老一辈人讲,蒲村蒲氏祖先迁居于此,主要是因为村子地势较高,前临水,后靠山,环境宜人,适合耕作。因此,一说起蒲村,周边的村民都会这样向来者介绍:“蒲村,落雨水浸浸唔到!”。据悉,蒲村就少有水浸灾害,蒲氏族人在这里安居乐业,世代以耕作为主。
尽管都知道祖先来自少数民族,但蒲姓村民已无半点少数民族的特点。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村人都改成汉族,现在族人衣食住行全部跟当地一样,开口也是纯正的本地粤语。
三地蒲姓传宗族情谊
据区文遗办介绍,目前广东地区有3个地方姓蒲,分别是白云区江高镇蒲村、黄埔区鱼珠村和南海区里水甘蕉乡,这3个地方的蒲姓同处一族。其中,江高蒲村的祖先与黄埔鱼珠的蒲姓祖先是亲兄弟,与里水甘蕉的蒲姓祖先则是堂兄弟。
1999年,江高蒲村宗祠重修,黄埔区鱼珠村、南海区里水甘蕉乡两地蒲氏宗亲亦出力修筑。蒲氏宗祠门口石柱上刻着的一副对联:河东开巨派地生百福民安国泰,怀远发其祥天耀三光人寿年丰,就是当时其它地方的蒲氏宗亲题写上去的。
虽然村内族谱已经没有了,但蒲氏宗祠还在,宗祠见证了蒲姓在江高的发展。这座光绪年间重建的宗祠,是用村内原有蒲氏宗祠拆后的材料重建,现在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传说:伍观淇 周日新 江源 江履祥 谭逸群 徐肇开 王炳麟 林举日 祝巡检 江化龙 江凯 江广材 胡敏强 罗昭亮 周汝钧 谭伯玑 孔庆扬 周一峰 江树清 龙志航 伍泽霖 黄佐 谭伯勤 刘苑霞
军事传说:“江高之役”抗击日军 江高人民英勇抗英 天地会李文茂在江村设大本营 孙中山先生到江村慰劳军民 孙中山先生到江村检阅湘军 “挺四”纵队的建制 江高西线地利窑战役
神话传说:茅山鸭大仙 求雨莫如蛀穿天 大田异人章进的传说(一)(二)(三)
风俗传说:迎春花市 春节 舞狮子 神诞
地方传说:普惠医院 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遗址 石华书院 沙溪码头 沙溪古民居 骑楼老街 《八旗直东会馆》 “会唱歌”的博物馆 南岗村的由来 城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禺北民众抗日纪念亭 泉溪村承义堂狮武会 大田乐社 江高堂 博海小学念江氏 百年炮楼保护神 高塘圩 猫儿山传说 和风社学 庆丰大岭兄弟友谊 兴仁善堂 玄帝古庙 孔子后人安家叶边村 峡石村古渡口变休闲公园 江村墟
族记传说:卢氏 龙氏 谢氏
物产传说:广式老婆饼制作技艺 广式马蹄糕制作技艺
宗祠传说:卢氏大宗祠 周氏大宗祠 邝氏宗祠 江氏大宗祠 谢氏大宗祠
社会主义新故事:白云电器审定:滕彦彦